廉政文化

当前位置: 首页 >> 廉政文化 >> 正文

人民日报:勿忘权力的"原味"

来源:   作者:宣教科        日期:2016年11月24日 00:00   点击数:  
 

人民日报:勿忘权力的"原味"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6-11-24

日前,据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披露,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查处了200多名高级干部。这一震撼人心的数字,强有力地昭示全面从严治党“从高级干部严起”的坚定决心和鲜明态度,也从一个侧面警示人们,一个人不管多么位高权重,如果忘却初心、迷失自我,享受权力的滋味,就难免在放纵中沉沦。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有必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权力”的滋味究竟该如何品尝?

在有的人眼中,权力无疑是甜的。“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权力意味着鲜花和掌声,甚至能让人呼风唤雨。这种滋味很容易上瘾,而且权力越大,味道越浓。久而久之,沉溺愈深,便会沦为权力“鸦片”的吸食者,最终利欲熏心、忘乎所以,陷入“把酒杯捏扁了,把筷子吃短了,把椅子坐散了,把老本丢光了,把人心变凉了”的结局。

对这些人来说,权力必然又是苦的。在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中,苏荣对着镜头忏悔:“收受别人的陶瓷瓷瓶,被碰得头破血流;收受别人的陶瓷瓷碗,被砸得遍体鳞伤;收受别人的书画字画,将政治生命化为灰烬;收受别人的钱财和贵重物品,使自己跌入了经济犯罪的万丈深渊。”刘铁男也谈到:“利令智昏,让自己的智商都低了。”将权力视为甜蜜的糖果、隐形的福利,满脸红彤、满手油腻,权力迟早会变味、发苦,到头来只能害人害己。

“权力”二字,写起来容易,品尝起来却味道复杂。有人说,它让人对位子望眼欲穿、对升官发财执迷不悟;有人说,它让人热衷攀比,一旦进步比别人慢、岗位比别人差,就会感觉付出回报不匹配;也有人说,它让人战战兢兢,现在批评监督太多、制度笼子太紧,再小的事都会变成大事。如此说来,权力真是让人五味杂陈。

做菜讲究“淡出真味”,其实权力也如此。一些人之所以体验不同,往往在于公私一念之间。想升官发财,难免一手铜臭味;一心为民干事,自然一股清廉味。焦裕禄立下“苦战三年驱走三害”的军令状,对他而言,权力就是“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的本味;谷文昌定下“为官两原则”,对他而言,权力就是“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原味。权力的滋味虽耐人寻味,但无论何时,都不应改变信仰的原味、初心的本味。

“权力应当成为一种负担。当它是负担时就会稳如泰山,而当权力变成一种乐趣时,那么一切也就完了。”说到底,不管权力味道几何,关键是要明白何以用权;与其耗费心力品尝权力的滋味,莫如弄清怎样敬畏权力、行使权力。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就是要激浊扬清、净化党风,让权力永葆克己奉公、为民谋利的真味。不断强化“四种意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我们才能掌好权、用好权,确保手中权力不变味。(陈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