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弃了制度之“公”,徇的是个人之“私”,随“心意”去想、按“情意”去办,这又怎能不门庭如市?热闹的是自家大门,寒的却是黎民百姓的心。
依法治国对官员提出新的要求,不仅是约束,更加是保护,不仅削弱了官员个人权力,更加消解了“门如市”的压力。从这个角度讲,法治才是真正的“护官符”,让官员和百姓都得轻松。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重要内容”,这让官员在面对各种“盛情”时有了制度挡箭牌。其实还有块挡箭牌摆在那里,就是内心的如水至清。正如《资治通鉴》中“臣门如市,臣心如水”的记载,汉朝郑崇说自己虽然每天面对数不清的应酬、解读各样的脸谱、应对万变的宦海风云,内心却如水一样宁静。在今天看来,无论面对怎样的门庭如市,领导干部都该练就如水的内心。
曾经有落马官员反省,最初走仕途是想做实事、做好事,并不想做恶官、做贪官,然终究敌不过各式觥筹交错和迎来送往,守不住为政的底线。“门如市”屡屡成为出事官员为己开脱的理由。政府门前难道就真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吗?面对某些不公正的行政裁决,当事人只能到政府门前上访说理;对一些单位萝卜招聘的考试不公,考生自然要去政府门前讨个说法;而对有些项目审批中的暗箱操作,企业家们也只好走起政府的后门。看来种种门前的喧哗热闹,都是因为政府管了不该管的事,或是没有依法管好该管的事。
相比起政府大院的门庭如市,官员自家门前的喧闹更需我们警惕。《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说:“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那些在政府门前开不了的口,说不出的话自然拿到了官员家中。少数人也趁机逾越制度的笼子,用公家的利益为自己做人情、装门面,在应酬面前理不清公与私,在各色脸谱面前辨不出真与伪,在宦海风云中丢弃为官的操守。丢弃了制度之“公”,徇的是个人之“私”,随“心意”去想、按“情意”去办,这又怎能不门庭如市?热闹的是自家大门,寒的却是黎民百姓的心。
政府门前也好,官员家中也罢,不是不可以“门如市”,但靠的却应当是为民谋利和一身正气。带领湘西群众修路致富的郑培民,与百姓同甘共苦,百姓不拿他当领导而是当战友。同样,援藏干部马新明孙伶伶夫妇常为“亲戚”掏空口袋,藏民们都说能跟他们夫妇做朋友,是一辈子的幸福。谁不愿意同这样的干部在一起呢?到他们家门前唠家常、说心里话的人自然少不了。这样的门如市才是得到百姓认可的,也才是能够长久的。否则,面对的都不过是人在茶在、人走茶凉的门可罗雀。
有人抱怨说,法治规范多了,自由掌握的权力少了,不知道工作该怎么干,甚至认为“为官不易”者也不在少数。与其说是为官不易,倒不如说过去为官太容易,画个圈就是一个批示,点个头就是一个项目,拍个脑袋就出个决策,这样的时代容易了为官者,却辛苦了老百姓。依法治国对官员提出新的要求,不仅是约束,更加是保护,不仅削弱了官员个人权力,更加消解了“门如市”的压力。从这个角度讲,法治才是真正的“护官符”,让官员和百姓都得轻松。
法治约束终究是外力,为政者还需要练就“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平静内心。曾国藩写下过“以公震人,以勤治事,以廉律己”的警句,时刻不忘提醒自己修炼官德。其实,作为一代中兴名臣,他为官的修养比起为政的成就更值得学习。正所谓,“做官先做人,做人先立德”。普通人不立德有害自身修养,为政者不立德受害的将是千万百姓。因而,要么立德为官,要么辞官回家,切莫做那骑墙的念想,最终摔疼了自己,伤到了别人。
在自然界中,越高的山峰经历的风雨也越多,收获的阳光雨露自然也就越多,当然也就有高处不胜寒的风险。“山高不崩以其德”,人难道不也是如此吗?为官越大权力越大,责任和风险也就越大,每天面对“门如市”的喧哗,夜深人静时不妨多思忖下郑崇的话,自己是否做到了心如水。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作者:尉承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