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文化

当前位置: 首页 >> 廉政文化 >> 正文

千古美文的警示

来源:   作者:纪检监察网        日期:2014年02月24日 00:00   点击数:  

千古美文的警示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布时间:2014-02-24 08:00

杜牧的《阿房宫赋》自唐流传到今,成为千古名篇,代代相诵、人人皆知。再读《阿房宫赋》,思绪万千,美与痛纠结在心头。

《阿房宫赋》的艺术价值

全文辞章变化多端,音律节奏犹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气象万千,大有余音绕梁不绝于耳之感。“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开篇不仅形式新奇,音节紧凑,气势不凡,而且精确地交代了阿房宫建造的背景和阿房宫营造的规模与速度,让读者轻易地体会到秦始皇建造阿房宫给人民带来的巨大负担和苦难。接着骈散结合,兼用叠词,大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在这平平仄仄长长短短中,寥寥百余字,阿房宫的雄伟壮观、风姿盛态便呈现在眼前。

阿房宫只是杜牧精心构建的一个载体,它犹如诗歌的意象一样,起到了充分表情达意的作用。从全文看,虽以铺叙描写为客笔、抒情议论为主旨,但在前两段描写时,却用尽工笔,以华美的文词、丰富的比喻,极度夸张地写出了阿房宫的规模之大、歌舞之盛、美人之多、珍宝之丰、靡费之巨,从而凸显了秦始皇的腐化堕落。在铺叙描写的基础上,后两段抒情议论,揭示全文主题,显示出其褒贬之情,讽喻之意。两部分的铺叙描写抒情议论紧密结合,使得文章有景有事有情有理,具有强大的艺术力量。

《阿房宫赋》的历史价值

《阿房宫赋》写的不是阿房宫,而是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怀和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杜牧所处的时代,正是唐帝国大厦将倾的前夕。统治者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不仅不思励精图治、富民强兵之策,反而沉迷声色、荒淫无度,这一点在当朝皇帝唐敬宗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好治宫室,欲营别殿,制度甚广”的记载便是很好的证明。

面对这一切,诗人忧心忡忡,他希望撼醒统治者,于是便把焦点对准了阿房宫——这个秦王朝历史悲剧的缩影。为了实现拯救唐王朝的目的,让当朝者体会他的良苦用心,杜牧竭力铺陈宫殿耗费之巨大、规模之壮观、构造之精巧、布局之繁复、陈设之华美。而其中的每一处描写无不折射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帝国的赫赫声威:“覆压三百余里”的气魄、“隔离天日”的气势、“春光融融”“风雨凄凄”的气象。而在这亘古未有的声威背后却涌动着一股亡秦的潜流,终于“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化为“焦土”。对此,作者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这个结论多么深刻!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统一的中央王朝,秦王朝只有15年的短暂寿命。何故?腐败的规模固然空前,速度也令人瞠目。阿房宫堪称秦王朝的窗口。秦朝是如何将民脂民膏、百姓血肉任意榨取、吞噬并挥霍于遮天蔽日的宫阙之中的?窥一斑而见全豹。

《阿房宫赋》的现实意义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汲取这一历史教训,对于我们党保持先进性、纯洁性,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新形势下,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我们党面临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以及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危险。当前,有些领导干部“为人民服务”说在嘴上、写在纸上,就是没有记在心上;滥用权力,腐化堕落,严重败坏党的形象,损害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邓小平同志曾告诫全党:“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一个政党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指出的,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前,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必须牢记: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居安思危、勇于进取,党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全党都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样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避免“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那一幕重现。(张燕平)